旋殼泵的國內發展現狀
來源:上海寶龍氣動泵閥廠
發布日期:2016/1/22
對于國內市場,旋殼泵的發展基本經歷了引進—消化吸收—開發生產的過程。1987 年,我國第一次引進旋殼泵,是在炭黑新工藝改造中用于原料油的輸送。
隨著旋殼泵的成功引進,國內開始對旋殼泵的工作原理、結構特點、水力設計及使用條件等進行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1988 年,龍興茂等對旋殼泵作了專題介紹,詳細介紹了旋殼泵結構和原理,列出了系列產品的性能范圍和所用的材料,并說明了旋殼泵在小流量高揚程范圍內的發展前景。董長善也專門對美國貝克休斯公司的旋殼泵進行了介紹,詳細列出了貝克休斯公司生產的3 種旋殼泵的主要參數和主要部件的材料。1989 年北京化工機械廠開始對旋殼泵進行調研和試制,經過他們的實驗驗證表明,旋殼泵的揚程和功率曲線都比較平緩,效率比高速泵要高6% ~ 8%。2002 年,山東長志泵業有限公司研制的LG-2/130 和RA 一2/130 型管道式旋殼泵,經山東海化集團等單位長期使用證明,運行平穩、可靠,各項性能均達到設計要求。楊軍虎等進行了旋殼泵葉輪內的準三元流動計算,計算顯示葉片工作面速度先減小后增大,葉片背面速度先增大后減小。旋殼泵作為國內的新泵型,在推廣和使用方面還缺乏經驗,針對使用中的問題,張宏等介紹了旋噴泵故障的預防和處理措施。鄔國秀等在理論方面對旋殼泵內能量損失及流場進行了數值計算,加深了對旋殼泵運行機制的了解。
此后我國多家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都對此種泵的關鍵部件集流管和葉輪進行了深入研究和試驗,相繼取得了一些國家專利。從那時開始,國產的旋殼泵逐步在炭黑行業應用,并擴展到食品、煉油和化工等不同行業。隨著各廠家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目前國產旋殼泵的效率、可靠性等方面逐漸縮小了與國外品牌的差距,體現出了較好的性價比優勢。 |